从操作模式看,U 商的 “盈利” 逻辑建立在虚拟货币与法币的私下兑换之上。他们通过社交平台招揽客户,以高于市场的 “买入价” 或低于市场的 “卖出价” 吸引交易,从中赚取差价。部分 U 商宣称凭借庞大的交易量,单月利润可达数百万,但这只是掩盖违法本质的幌子。我国 2021 年十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兑换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U 商的交易行为已触犯法律红线,其所谓的 “利润” 本质上是违法所得。
实际案例中,U 商的高收益神话往往与犯罪活动紧密相连。2024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特大虚拟货币洗钱案中,涉案 U 商通过 “对敲” 方式为诈骗团伙转移资金,表面上每月赚取数十万元差价,实则沦为犯罪工具。最终,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,违法所得全部追缴。此类案件中,U 商看似 “盈利”,实则在为洗钱、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 “洗白” 资金,一旦被查处,不仅收益清零,还将面临刑事处罚。
U 商的交易过程充满不可控风险。由于缺乏监管,交易双方常因价格波动、资金到账问题产生纠纷。部分不法分子伪装成 “客户”,在交易时以 “冻结账户”“资金异常” 为由要挟 U 商退款,甚至实施敲诈勒索。此外,U 商的资金账户极易被警方监控,一旦涉及涉案资金流,账户将被冻结,导致本金与 “利润” 全部损失。2023 年某案例显示,一名 U 商在三个月内 “盈利” 80 万元,但其关联账户因涉及诈骗资金被冻结,最终不仅分文未得,还被列为涉案嫌疑人接受调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