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虚拟货币的江湖中,各类消息层出不穷,其中 “香港银行对接 Pi 币” 的说法近来引发不少关注。然而,深入探究后会发现,这大概率是一场误导大众的虚假传言。
Pi 币,由斯坦福大学博士团队打造,用户通过手机 App 就能轻松 “挖矿”。与传统比特币挖矿需要大量专业矿机不同,Pi 币的 “挖矿” 方式看似极为便捷,只需每日在 App 上点击操作,这使得其全球活跃矿工号称超过 1800 万。但这种简单的挖矿模式,从专业角度来看,算法底层可能相对简单,在加密货币领域,其安全性和公信力饱受质疑。
从监管层面来说,在我国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货币发行唯一的合法机构,Pi 币这类虚拟货币并非由央行发行,与人民币不存在兑换关系。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,同样严格遵循国家对于金融秩序的整体监管框架,在虚拟货币交易方面,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范。虽然香港在推动金融创新,对虚拟资产有一定探索,但也是在严格的监管牌照制度下进行。自 2023 年 6 月 1 日起,香港证监会开始接受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营运者申领牌照,并允许零售投资者使用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。然而,Pi 币并未获得相关合法牌照,香港银行在严格的合规要求下,绝不可能贸然与未经监管认可的 Pi 币进行对接。
此前,网络上曾流传 “银行营业厅开始审批‘π 币’” 的视频,让不少人误以为 Pi 币能与银行对接并兑换人民币。但经核实,该视频中的 “π 型审批师” 集成办窗口,实际是某地为民服务中心为落实 “一件事一次办” 开设的综合服务窗口,与网传的 “π 币” 毫无关联。
从 Pi 币本身的发展来看,其扩张模式与传销高度相似。它以 “拉人头” 的方式进行扩张,上线可从下线处获取利益,利益层级关系明显。尽管派币中文网工作人员声称不需要金钱投入,但可通过层级关系赚钱,例如为群里互相交易派币提供担保获取费用等。这种模式下,组织者极有可能在 Pi 币价格被炒高后将手中代币变现,留下普通投资者承受风险。
虚拟货币市场还存在诸多风险,如价格波动剧烈、信息不对称、交易安全隐患、监管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。货币钱包、交易所等还可能面临黑客攻击,导致资金被盗或丢失。而 Pi 币在技术层面存在容易被黑客攻破或解码的风险,在币圈公信力不足。
“香港银行对接 Pi 币” 的说法毫无事实依据。投资者面对此类虚拟货币相关的不实传言,务必保持清醒,充分认识到虚拟货币交易的高风险性,远离这类非法金融活动,避免自身财产遭受损失。